爱探索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风云 > 正文

揭秘:胡适猝死的真正原因竟是国人崇洋媚外(6)

李济对国民性充满忧患意识,但批评的目的仍是对未来抱有信心。1954年9月22日,李济在给张光直的信中写道,“中国学术在世界落后的程度,只有几个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方才真正的知道。我们这一民族,现在是既穷且愚,而又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的,破落户的习惯,成天的在那里排(摆)架子,谈文化,向方块字‘拜拜’,—这些并没什么‘要不得’—真正‘要不得’的是以为天地之大,只有这些。但是,每一个中国人—我常如此想—对于纠正这一风气,都有一份责任;所以每一个中国人,若是批评他所寄托的这一社会,必须连带地想到他自己的责任。据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作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不仅工程师或医师。中国民族的禀赋,备有这一智慧;适当的发展,即可对现代科学工作作若干贡献。你们的一代是负有大使命的。”

西方学者是手拿钉锤、斧头的人

促进科学在中国生根,是李济一贯的思想主张和行为动力;而科学未能在中国生根也是他内心难以消除的紧张和焦虑。

1962年1月,值蔡元培诞生95周年,李济作了《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的讲座。他说,“把中国上古史这五个字连缀在一起,就构成一大串与自然科学分不开的问题。”他向史学家提出三条参考意见:“第一,史学家应该充分地采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与研究人类有亲切关系的部门”;“第二,但是我们要小心,科学成绩的价值也是不相等的”(这里指的是伪科学以及借用科学理论发挥个人偏见的“不成熟的半调子的科学历史观”) ;“第三,中国历史是人类全部历史最光荣的一面,只有把它放在全体人类历史的背景上看,它的光辉才更显得鲜明。把它关在一间老屋子内,孤芳自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可以说是李济学术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发生在2月24日“中研院”酒会上的那件事,不是李济故意抢白胡适,蓄意跟他唱对台戏,而是他以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再一次警醒世人。

很多年后,陈省身在一篇文章中谈道,“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位英国先生跟我说,你们中国还没有自己训练成的第一流科学家。李济先生也说过,科学在中国没有生根,我都有同感。其实中国训练成的第二、三流科学家有几人?”

上一页1..(6/7)下一页

奇闻异事

人物推荐

搞笑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