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索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综合 > 正文

称霸草原的匈奴究竟是什么种族(5)

  部落联盟是形成民族的母体,而部落是由若干氏族组成的。氏族--部落是有着单一不变的共同祖先的纯血统的人们共同体。姓氏是氏族组织的标志之一,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氏的来源主要有:(1)血缘的因素,如姒、姬、姜等古姓均从女旁,“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2)地缘的因素,如黄帝本姓公孙,后因“长于姬水”,改为姬姓;神农氏因“长于姜水,故为姜姓。”(3)由图腾的名称发展而来,如云南新平杨武鲁魁大寨的彝族人认为,方姓是獐子变来的;杨姓是绵羊变来的;范姓是水牛变来的;张姓是绿斑鸠变来的等等。”此外,还有以国为姓,以官为姓者。姓往往表示氏族成员所出生的氏族;同姓的氏族部落则表示这些氏族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社会的发展导致氏族--部落制度的瓦解,人们冲破血缘纽带的束缚,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交往,混杂居住,使原先属于不同部落的人们逐步具有操同一语言并占有一个共同地域等特征,从而成为产生和发展民族的母体。因此,对古代姓氏构成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寻古代民族的族源以及识别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条颇有参考价值的线索。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匈奴开国时期,除了皇族挛鞮氏外,有两个显贵氏族即呼衍氏和兰氏,后又有须卜氏。东汉时期增加了一个名族丘林氏。到南匈奴时,还有出身于韩氏、当于氏、呼衍氏、郎氏,栗籍氏等各氏族的骨都侯。《晋书?北狄匈奴传》也说匈奴有出身于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等氏族的人世代担任高官显职,还有“勇健而好反叛”的綦母氏、勒氏等氏族。到了魏晋时期,在匈奴中又出现了两个新的显贵氏族即屠各氏和沮渠氏。

  据《春秋》、《左传》、《国语?周语》、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等历史文献记载,赤狄包括东山皋落氏、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落集团;赤狄统治集团原姓隗,后又融入妘、姬二姓。白狄包括鲜虞、肥、鼓等部落集团,其族姓为姮;春秋战国时鲜虞统治集团又为姬姓。长狄的族姓如漆。

  关于夏的姓氏,据《史记?夏本纪》所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绘氏,章氏、冥氏、斟戈氏。”

  比较一下以上三个古代民族的姓氏,似乎看不到三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就又从“姓氏学”的角度,排除了匈奴与北狄、夏属于同一族源的可能性。

  匈奴形成后发展阶段说的内涵和轮廓

  在关于匈奴族源的四种观点中,最有影响的实际上是鬼方、混夷、獯鬻、猃狁、戎、北狄和匈奴(胡)一脉相承之说,以及匈奴为夏后氏苗裔之说两家。通过对这两家观点的辩难,笔者认为两家观点难以成立,应当予以排除;并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匈奴民族形成和发展阶段说”。

  匈奴形成和发展的前一阶段是匈奴民族旳一元形成时期,即匈奴民族的主体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脱胎而成,其中并无其他“老民族”的成分;后一阶段才是匈奴民族的多元发展时期,即又融入了多种民族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一阶段中,匈奴民族有被笼统化和扩大化的倾向。在匈奴民族统治的疆域内,除了一些被同化的部落和民族外,还有许多被征服了的部落和民族,如鸟桓、鲜卑、丁零等,他们虽然在匈奴民族的统治之下,但仍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征,未被同化,正因为如此,当匈奴民族衰落和西迁后,这些原来被统称为“匈奴”的部落和民族才又分化出来,再度发展、崛起。这里需要把握住两个概念,一是纵向的,即匈奴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二是横向的,即匈奴民族主体构成的排他性。

  这就是匈奴形成和发展阶段说的概念和内涵。

  那么,是否可以根据此说,大致勾画出匈奴族形成过程的轮廓来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尝试。

  根据前面匈奴人种的分析结果,匈奴民族的祖源可能活动于大漠以北,时间长约“千有余岁”。汉初的娄敬说匈奴“本处北海之滨”(北海,一般指今贝加尔湖),可以作为一条印证材料。后其重心南移,约公元前四世纪晚期,才与中原诸侯国接触,并始见于历史文献。

上一页1..(5/6)下一页

奇闻异事

人物推荐

搞笑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