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索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 其它 > 正文

中国出土神秘七星巨棺 震撼世界(4)

  可惜的是,女性棺椁在挖掘时,民工以为是大石块任其随意翻滚,棺内骨骸已经零乱,无法分辨其睡状。而且,经推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为明代时期的墓葬,但为什么在女性棺内却呈现唐代的“开元通宝”钱币,男性棺内呈现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宝”钱币。值得惊奇的是,男、女性墓主人都身垫刻有“北斗七星”图案的“灵板”。

  所有这些“三合土”棺椁里出现的种种谜团,是否深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当年这两座“三合土”棺椁是采取了“一次葬”的形式进行安葬的。或许墓主人生前有过遗嘱,或者是墓主的后人原意把墓葬埋下以后,就不再让世人知道墓葬的踪迹。所以,这两座“三合土”棺椁采用的是“深葬法”,即在地面上甚至包括棺内都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及墓志铭。

 

 

 

  清朝《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记载,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始于南朝时期。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明代《文本明辨序说》中记载:“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形式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形式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或碑铭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死后留名。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的丧葬是“墓而不坟”,就是只在地下掩埋棺椁,地表不树任何标志。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形成了“坟”后,才有了“墓碑”,而“墓碑”则立于“坟”前。

  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从春秋晚期就开始盛行在墓葬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为父母的墓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之所以没有在墓上建造坟丘,即有“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平齐”的回归自然之意。

上一页1..(4/5)下一页

奇闻异事

人物推荐

搞笑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