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索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秘闻 > 正文

刘伯承忆淮海战役没有粟裕支持中野完蛋了(10)

血战后的反思

谭家桥战斗后,敌军近20个团的兵力,蜂拥而来,妄图一举消灭先遣队。

为了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中旬到1935年1月上旬,先遣队转战于皖南和皖浙赣边的泾县、太平、青阳、石埭(今石台县)、黟县、休宁、祁门、屯溪、歙县、绩溪、婺源、开化等地,大小战斗10余次,多为消耗战,处境日趋险恶。

1935年1月下旬,先遣队在赣东北怀玉山地区陷入敌军重围。除刘英、粟裕等率800多人突围,组建挺进师,挺进浙江境内,李步新(先遣队干部团成员)、熊刚(侦察营营长)等近1000名指战员被先期留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方志敏、刘畴西等也相继被俘。同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在南昌并肩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应该说,先遣队最终失败,与谭家桥战斗的失利有直接关系。谭家桥战斗,是先遣队重新组建后全部转向外线的第一战。正如方志敏指出的:“这一仗关系重大,差不多是我们能不能在皖南站脚,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的一个关键!”

谭家桥战斗为什么会失利?方志敏认为,“主要原因是战术上的缺点:第一,地形的选择不好,敌人占据马路,是居高临下,我们向敌冲锋,等于仰攻。第二,钳制队与突击队没有适当的配备。我们没有集中主要力量,由右手矮山头打到马路上去。第三,十九师是以有用之兵,而用于无用之地,钻入陡峻的山峡里,陷住不能用出来”。可以说,战术上的明显缺点是谭家桥战斗失利的直接原因。

上一页1..(10/13)..13下一页

奇闻异事

人物推荐

搞笑图片

回顶部